注:中国朴门永续农业的地图和列表正在制作中……敬请期待
摘要
引言
中国朴门永续农业大会#1
背景
结构和出席情况
亮点
结论
引言
几年来,我一直对中国朴门(Permaculture)很感兴趣。由于这个概念在2010年代末才正式传入中国,因此关于这个话题的英文内容并不多。2013年在中国首次教授朴门设计之后,中国不同地区积极接待来自国外的朴门设计教师。永续农业已经扎根,但背后并没有大规模的社会运动。虽然有一些城市居民和年轻人“回归土地”的热点地区,例如云南大理,但他们主要是为了逃避竞争激烈的生活,寻求更健康、更有创意的生活方式。
总而言之,永续农业在中国仍然是一个非常小众的领域。
《挖根》是一本读者支持的出版物。如果您想收到新文章并支持我的工作,请考虑免费或付费订阅。
然而在中国,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到处都能看到野生朴门的例子:街道上、阳台上、社区地块里……虽然这些野生街头园艺并不是正式的“朴门”,但中国传统农耕实践与朴门之间实际上有很多相似之处。
当我还在上海生活时,我受到启发,将自家阳台改造成一个种植实验区,结果招来了一大群蝴蝶、奇怪的小虫和鸟儿,让大楼里的阿姨们欣喜不已,却惹得房东大发雷霆。我绝对觉得自己像白雪公主一样,只不过没有过时的公主光环,指甲却脏兮兮的。
在尝试城市农耕的过程中,我并不知道官方的城市朴门组织已经存在,并且正在积极地做很酷的事情(现在是2021年,新冠疫情时期,所以我原谅自己)。其中之一是上海四叶草堂(四叶草堂),我很高兴见到了他们的联合创始人魏闽,他组织了“中国朴门大会”(CPC)。
无论如何,由于我的普通话不标准,加上幸运之神眷顾,再加上我的固执,我得以在2024年12月14日至15日参加首届中国朴门大会,深入探索中国朴门文化。以下是我从中获得的一些收获。
China Permaculture Conference #1 (第一局中国朴门大会)
背景
中国朴门大会与国际朴门大会(IPC)在台湾同期举行。由于中国大陆人目前几乎不可能去台湾,据我所知,IPC上没有中国大陆的参与者,在数十个演讲中只有一个(在线)演讲涉及中国的朴门场地。然而,在另一个方向上,我们却有了更多的联系:演讲者邱奕儒博士和亚曼从台湾赶来,王丽贤从香港(嘉道农场暨植物园)赶来。 唯一的其他“外国人”是澳大利亚的罗斯玛丽·莫罗(Rosemary Morrow)在线,以及……4名法国人,3名全职居住在中国的人+我(包括我自己邀请的2人)。完整节目和主持人名单在这里(仅限中文)。
组织
主办活动的组织有:
Shanghai Four Leaf Clover Group(四叶草堂):一家位于上海的NGO,致力于在城市地区推广与自然相关的活动,重点关注教育。该组织由魏闽教授(Wei Min)共同创立,他邀请我参加了这次会议,是中国城市永续农业的先驱。(我将撰写另一篇关于城市永续农业的文章,专门讨论这个话题。)
中国朴门网络(中国朴门网络):筹备中。
协办方:上海五角场创新创业学院(上海五角场创新创业学院):一个创新创业中心,主论坛就在这里举行,位于上海北部复旦大学旁边。
场地
分论坛的举办地是十多年前在上海建立的首批朴门永续农业园中的两处:创智农园(Chuangzhi Farm)是在当地社区的支持下将一个废弃停车场改造成社区花园和教育中心;中成智谷火车菜园(Zhongcheng Zhigu Train Garden)则是在火车轨道旁的一个废弃垃圾场基础上建成的小型市场花园和教育中心。
第一本中文《朴门永续手册》
出版之际,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了罗斯玛丽·莫罗(Rosemary Morrow)的《地球修复者的朴门永续手册》简体中文版。作为同类书籍中第一本简体中文版,它收录了中国的案例研究,并加入了“中国式”朴门永续原则。该出版物的发布对于中国的朴门永续运动而言是一个真正的里程碑。
罗斯玛丽·莫罗(Rosemary Morrow)的《地球修复者的朴门永续手册》首次被翻译成中文(简体)。
出席
335名参与者中,有130人线下聚集在上海。参与者来自全国各地,包括上海、深圳、北京、重庆、云南、广西、四川、河北、香港、台湾等地。
亮点
会议为期一个周末,分为一个主论坛和七个分论坛,并设有小型农贸市场。会议主题包括农村和城市社区的永续设计、永续教育中的青年力量、弹性设计和可持续生活、永续经济等。
1. 东方与西方的碰撞
罗斯玛丽·莫罗(Rosemary Morrow)在主题演讲中强调了中国在推动全球变革方面所具有的巨大潜力。她谈到了朴门永续理念与中国传统智慧之间的联系,呼吁将两者结合起来,创造更适合当地情况的、具有韧性和可持续性的设计系统。
会议邀请孔维众先生(孔子的第78代直系后裔)与罗斯玛丽就朴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似之处展开对话。以下是对话要点:
教育理念:教学不分学生背景
“心”的概念:寻求内心、人际关系和与地球的和谐
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应用:祖先智慧在今天仍然非常实用,可以有选择地应用于现代环境
2. 青年与教育
许多与会者(包括听众和演讲者)都从事某种形式的教育实践。讨论涉及如何支持年轻的朴门永续农业领导者,鼓励他们在社区发挥作用,影响社会创新,以及如何培养下一代的环境意识。
此外,演讲者还讨论了如何将朴门教育融入教育体系。一些项目设有户外教室,为当地幼儿园或学前班开展活动。事实上,随着年轻一代为人父母,他们的育儿方式正在发生变化,对自然户外活动的需求日益增加。在北京或上海(超过2400万居民)等大城市,孩子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因此他们更需要一些“户外游戏时间”。
以下是1992年出生的波波的采访,他和妻子小芳在湖北省手工建造了一座泥屋。虽然他的项目最初只是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但由于社交媒体上的曝光,它很快成为湖北省的旅游胜地。
“如果我们想要为所生活的这个星球负起责任,最好的方式就是从衣食住行开始。做我们力所能及的,如果是我们做不到的,情有可原。如果是我们能做到的,却不去做,那对我们自己,还有周围,将会是一场灾难。”
——波波(朴门青年,土团之家创始人)
3. 城乡一体化
会议的一个主要焦点是如何促进中国城乡之间的更多互动。从人口和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将是未来几年内一个值得关注的议题。讨论围绕如何创建一个和谐的经济模式展开,该模式应适应每个项目的特点,确保资源的公平分配,同时防止权力和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事实上,60%的中国老年人生活在农村。虽然一些年轻人回到家乡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方式或逃避城市的高成本,但这还不是主流趋势。此外,即使中国经历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全国仍有35%的地区是“农村”。中国的现代城市通常建筑密集、人口稠密,这是标准化规划发展和房地产市场结构(点击此处阅读更多)的结果,自然空间非常有限。
考虑到这些事实,一种方法是整合城市中的农村空间,例如社区花园。上海的创智农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的创建邀请当地社区参与绿化自己的社区。另一种方法是将农场建在城市郊区——例如云谷农场(云谷农场)——为教室和家庭提供参与农场活动的机会。另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是,一些城市居民离开城市生活,试图在农村地区建立新的生态社区。
决定这些项目成败的因素一方面在于它们带来的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在于其财务“持久性”。从经济角度来看,朴门永续项目通常难以找到既能创造收入又能将道德作为项目核心的平衡商业模式。从社会角度来看,长期保持社区成员的参与和支持至关重要。
数字时代为远程创收和远距离沟通提供了新的工具,这对于偏远地区的小型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优势。淘宝上的直播销售或抖音上的短视频分享非常受欢迎。李紫琪等知名内容创作者通过精心包装的中国田园生活来展示传统文化和被遗忘的知识,但人们可能会质疑这些内容的真实性。
主要问题是,如何保持项目的优先事项清晰,并找到在不损害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创造收入的方法。在我看来,项目的地理位置是决定其如何与当地消费者和需求产生协同效应的主要因素。
结论
中国的朴门永续农业场景不仅仅关乎朴门永续农业。
中国的传统农业已经持续了数百年,在许多方面都领先于朴门永续农业。朴门永续农业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非常独特的实践和哲学体系。
朴门永续农业的道德观也对中国年轻一代产生了影响,他们越来越关注环境问题,并渴望拥有不同的生活方式。现代社交媒体通过浪漫化或“高速”消费农业产品,重新点燃了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
最后,鉴于人口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在农村振兴或生态文明概念等国家政策中,朴门永续设计和可持续设计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未来还会有更多相关内容。
感谢您的阅读!